增强高校人才竞争力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
2024-10-27 10:27:44
0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作为科技人才集聚地、拔尖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地,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引擎。高校要聚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安排,深刻把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逻辑,打造人才发展新生态,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构建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布局”

高校的人才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结合学校发展目标要求,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根本职责,把基层党组织建在实验室、研究中心、课题组,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高校要坚持协同协作,深刻把握学校、学院、学科、学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高校要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关键环节,加大前瞻性、梯度性人才布局,厚培科技创新生力军和战略人才力量,以优化科技人才配置不断做强重点学科建设、做优交叉学科培育、做牢新兴学科孵化,不断提升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效能。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寻求人才队伍建设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持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高校要瞄准“需”处发力、紧扣“需”处供给,做好人才引进工作。想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高校就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形成一套极具竞争优势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全校师生、校友引才主体作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探索“无人区”,打好“精准牌”。高校要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全方位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以“高精尖缺”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招募顶尖科技人才,努力实现更多突破性成果。高校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难点堵点痛点,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专兼职、双聘制、特聘岗位等柔性引才机制,“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做大做强海外人才增量,不断提升承担区域重大任务和解决关键科技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瞄准学校学科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学校优势和特色,持续完善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赋予二级学院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主体和社会力量引才积极性主动性,让人才真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这方面,山东农业大学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全力建立起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场”。2023年以来,学校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人,产出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其中,段巧红教授的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主刊,为破解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李传友教授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植物再生因子,揭示植物再生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主刊,破解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这些优秀人才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应了学校的托付和信任,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作出了贡献。

强化人才成长“新链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要按照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部署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持续增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目标一致性、系统集成性和要素流动性。高校要围绕重点学科培育“大先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抢占制高点;要围绕关键领域培育“带头人”,力争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关键领域支持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要围绕未来发展培育“千里马”,积极为青年人才铺路子、搭梯子、压担子,鼓励他们在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在这方面,山东农业大学“一人一档”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特区,持续完善人才分类成长阶梯。自2020年以来,学校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14人,省部级人才90余人,实现了重点学科出名师、关键领域有领军、未来发展有才俊,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有力提升了学校人才竞争力。

营造人才发展“新生态”

人才看重的,不仅是待遇,更多的是干事创业、实现价值的舞台。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人才集聚作用,联合同类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打造产业服务联盟、创新研究院等高端科产教融合平台,更加广泛地将企业需求、企业资源引入平台,构筑起多维度、多链条的政策矩阵,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攻关,实现平台和人才相辅相成、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构筑起人才发展、科技创新的助推器。高校要持续深化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不搞急功近利,不看单一指标,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主的评价导向,鼓励人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方向,日复一日潜心从事科学研究。高校要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在工作上“高看一眼”,在解难上“多帮一把”,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在这方面,山东农业大学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聚焦“种子”“耕地”两大要害,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品质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这种坚守与执着换来了一项项突破:杨越超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成功创制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有力推动了新型肥料行业的技术进步,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万勇善教授团队历经20余年潜心研究,攻克多项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育成了6个抗旱高产新品种,其中山花9号的推广面积连续9年居全国花生品种第一位,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内容

加强数理化基础教育,破解创...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从科技人才数量上...
2024-11-29 15:51:1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追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它是教育强国的必由路径。表...
2024-11-29 15:50:25
2025年高校艺术类专业招...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明确高校艺术类...
2024-11-29 15:47:42
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引领未来...
在问答框中输入一个问题,很快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选定几个关键词,...
2024-11-11 21:46:53
以改革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密码...
2024-11-11 19:06:46
人工智能,高校“人人皆学”...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杨湛菲 赵旭 朱涵)今年秋季学期起...
2024-11-06 09:44:40

热门资讯

增强高校人才竞争力 助力教育强...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专业大调整,高校如何跳出“新瓶... 连日来,多所高校公布了裁撤或增设专业的通知。例如,四川大学拟在2024年撤销31个专业,东北林业大学...
国防部:欢迎有志青年真正成为海... 记者:据报道,海军2025年度招飞选拔工作已全面开展。请进一步介绍有关情况。吴谦:近日,海军全面展开...
加强数理化基础教育,破解创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从科技人才数量上看,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
部分高校撤销艺术类专业 “大洗... 近期,国内一些高校陆续撤销了艺术相关的专业。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宣布,2025年将暂停音乐艺术管理、音乐...
11月高考热点:高考报名、艺体... 秋色已幕,新冬将至,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十一月,高考有哪些需要关注的热点?一起来看!高考报名目前,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追求“快”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它是教育强国的必由路径。表面上看,这似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关...
理工科硕博士受高中校长青睐 理工科硕博士受高中校长青睐2024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举行■记者 张鹏武汉大学数学系本科生、...
2025年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政...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明确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助力艺考生充分了解艺...
职业本科生就业“玻璃门”如何推... 甘肃首批职业本科生毕业后,多数学生受追捧,也有少数人碰到“没有考试资格”“要求毕业院校开具说明”等难...